2008年6月8日

Bring water to Beijing-中國世紀工程:南水北調簡介







自1952年10月30日毛澤東提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點水來也是可以的”宏偉設想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領導和關懷下,廣大科技工作者持續進行了50年的南水北調工作,做了大量的野外勘查和測量,在分析比較50多種方案的基礎上,形成了南水北調東線、中線和西線調水的基本方案,並獲得了一大批富有價值的成果。
南水北調總體規劃推薦東線、中線和西線三條調水線路。通過三條調水線路與長江、黃河、淮河和海河四大江河的聯繫,構成以“四橫三縱”為主體的總體佈局,以利於實現我國水資源南北調配、東西互濟的合理配置格局。
##CONTINUE##
東線工程:利用江蘇省已有的江水北調工程,逐步擴大調水規模並延長輸水線路。東線工程從長江下游揚州抽引長江水,利用京杭大運河及與其平行的河道逐級提水北送,並連接起調蓄作用的洪澤湖、駱馬湖、南四湖、東平湖。出東平湖後分兩路輸水:一路向北,在位山附近經隧洞穿過黃河,是謂"穿黃工程";另一路向東,通過膠東地區輸水幹線經濟南輸水到煙臺、威海。


  


檢視較大的地圖

↑"穿黃工程" 鄭州市以西30公里 孤柏山灣




中線工程:從加壩擴容後的丹江口水庫陶岔渠首閘引水,沿唐白河流域西側過長江流域與淮河流域的分水嶺方城埡口後,經黃淮海平原西部邊緣,在鄭州以西孤柏嘴處穿過黃河,繼續沿京廣鐵路西側北上,可基本自流到北京、天津。
  



西線工程:在長江上游通天河、支流雅礱江和大渡河上游築壩建庫,開鑿穿過長江與黃河的分水嶺巴顏喀拉山的輸水隧洞,調長江水入黃河上游。西線工程的供水目標主要是解決涉及青、甘、寧、內蒙古、陝、晉等6省(自治區)黃河上中游地區和渭河關中平原的缺水問題。結合興建黃河幹流上的骨幹水利樞紐工程,還可以向鄰近黃河流域的甘肅河西走廊地區供水,必要時也可相機向黃河下游補水。  規劃的東線、中線和西線到2050年調水總規模為448億立方米,其中東線148億立方米,中線130億立方米,西線170億立方米。整個工程將根據實際情況分期實施。




南 水 北 調 工 程 的 由 來

1952年10月,毛澤東同志在聽取原黃河水利委員會主任王化雲同志關於引江濟黃的設想彙報時說:“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點水來也是可以的。”從此,拉開了南水北調工程的大幕。


1958年3月,毛澤東同志在黨中央召開的成都會議上,再次提出引江、引漢濟黃和引黃濟衛問題。同年8月,中共中央在北戴河召開的政治局擴大會議上,通過並發出了《關於水利工作的指示》,明確指出:“除了各地區進行的規劃工作外,全國範圍的較長遠的水利規劃,首先是以南水(主要指長江水系)北調為主要目的地,即將江、淮、河、漢、海各流域聯繫為統一的水利系統規劃”。這是“南水北調”一詞第一次見之於中央正式文獻。


1958年到1960年3年中,中央先後召開了4次全國性的南水北調會議,制定了1960年至1963年間南水北調工作計畫,提出在3年內完成南水北調初步規劃要點報告的目標。

1959年2月,中科院、水電部在北京召開了“西部地區南水北調考察研究工作會議”,確定的南水北調指導方針是:“蓄調兼施,綜合利用,統籌兼顧,南北兩利,以有濟無,以多補少,使水盡其用,地盡其利。”


1978年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陳雲就南水北調問題專門寫信給水電部部長錢正英,建議廣泛徵求意見,完善規劃方案,把南水北調工作做得更好。同年10月,水電部發出了《關於加強南水北調規劃工作的通知》。


1978年五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通過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正式提出:“興建把長江水引到黃河以北的南水北調工程”。


1979年12月,水電部正式成立了部屬的南水北調規劃辦公室,統籌領導協調全國的南水北調工作。


1987年7月,國家計委正式下達通知,決定將南水北調西線工程列入“七五”超前期工作專案。要求1988年底完成南水北調西線工程初步研究報告;1990年底,完成南水北調西線工程雅礱江調水線路的規劃研究報告;“八五”繼續完成通天河和大渡河調水線路的規劃研究工作,並於1995年完成南水北調西線工程規劃研究綜合報告。


1991年4月,七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將“南水北調”列入“八五”計畫和十年規劃。


1992年10月,中國共產黨十四次代表大會把“南水北調”列入中國跨世紀的骨幹工程之一。


1995年12月,南水北調工程開始全面論證。


2000年6月5日,南水北調工程規劃有序展開,經過數十年研究,南水北調工程總體格局定為西、中、東三條線路,分別從長江流域上、中、下游調水。


相關網站:

  1. 中國南水北調工程網 http://www.nsbd.mwr.gov.cn/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部 http://www.mwr.gov.cn/

HEMiDEMi Technorati Del.icio.us MyShare個人書籤 Yahoo

0 意見: